close
在史前,大約5000年前後,崧澤文化到良渚文化,最早發明犁和鐮刀,多具原創性,玉器工藝冠絕全國,是上海的輝煌時代、位居全國先進行列……
“許多人都以為,上海是從一個小漁村發展而來,但考古發現告訴我們,上海早已走過瞭6000多年的文化興衰歷程。在5000年前,上海曾是中國最發達的文明中心……”6月10日下午,在旗忠網球中心新聞發佈廳,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主任陳傑如此告訴現場觀眾。
?
?
6月10日是中國文化與自然遺產日。當天,主題為“喚醒五千年的記憶,難以忘卻的遠古上海”的馬橋文化論壇在上海閔行區馬橋鎮舉行,主辦方閔行區政協邀請瞭參與過馬橋文化遺址挖掘和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專傢學者來到現場,深入交流探討馬橋文化的淵源及其研究成果,進一步挖掘歷史和文化內涵。
?
上海是三大考古學文化的命名地
?
在論壇上,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原主任、現中國考古學會理事宋建先向觀眾介紹瞭當年自己參與馬橋遺址考古發掘的經歷。
?
條紋鴨形陶壺
?
據介紹,馬橋遺址位於今上海市閔行區馬橋鎮俞塘村,現在的北松公路橫穿遺址中部。馬橋遺址發現於1959年12月。1960年,由於上海重型機械廠在遺址區上施工,對遺址造成瞭嚴重破壞,為此各方開始瞭馬橋遺址第一次搶救性發掘,之後先後多次進行瞭考古發掘。1978年,考古學者將之命名為“馬橋文化”。
?
斜柄石刀
?
根據碳十四測年數據,馬橋文化存在於公元前第二千紀以內,絕對年代為距今3900—3200年之間,對照中原地區文化發展的序列,其年代大致相當於夏代和商代。因此,馬橋文化是夏商時期分佈於長江三角洲地區一個區域文化類型。
?
宋建在現場演講中介紹,到目前為止,上海是三大考古學文化的命名地,最早是崧澤文化,大約在5500年前後,遺址位於青浦境內;其次是廣富林文化,大約在4300年前後,遺址位於松江境內;馬橋文化最為年輕,位於閔行境內。
雞精何時喝?
上海歷史呈馬鞍形:“兩頭高、中間低”
?
“上海6000年歷史,呈現‘兩頭高、中間凹’的馬鞍形文化發展態勢。”中國考古學會原理事、復旦大學教授高蒙河在現場介紹說。
?
?
他介紹說,“一頭高”是史前,大約5000年前後,崧澤文化到良渚文化,最早發明犁和鐮刀,多具原創性,玉器工藝冠絕全國,是上海的輝煌時代、位居全國先進行列……
?
?
“另一頭高”是近代開埠以來,引進、模仿、追趕、改進,形成瞭海派文化,成為東亞最大城市,一度超過東京。
?
中間一段和兩頭相比,比較低窪,文化發展較為平緩,與中國其他地方相比沒有太高的地位。
?
據介紹,1935年以來,上海共計發現先秦時期遺址約30處,進行科學考古發掘約50次,把上海地區的歷史推進到距今6000多年前,有三個遠古文化獲得瞭中國考古學上的命名,在全國較為少見。
?
值得一提的是,在馬鞍形的文化發展態勢中,馬橋文化處於低谷之後的爬坡時期,是遠古上海走出歷史低谷的起點、也是遠古上海開始攀援上升的原點。
?
“海納百川”的上海城市精神源自馬橋文化
?
關於馬橋文化的另一個觀點就是,上海現代城市精神“海納百川”就源自馬橋文化。
?
?
據介紹,相比崧澤文化和廣富林文化,馬橋文化是南北文化在上海地區交匯的產物。馬橋文化在形成過程中,除瞭明顯受南方文化的影響,還殘留瞭本地文化傳統因素和受到瞭來自北方因素的影響。
?滴雞精團購
這三個來源分別是:南來——馬橋文化主要來源於浙南閩北的肩頭弄文化遺存;本地——馬橋文化部分地延續瞭此前的良渚文化內涵;北往——受到黃河流域夏、商文化和嶽石文化的影響。
?
馬橋文化的陶器以紅褐陶為主,占全部陶器總量的50%以上。這類陶器風格在當地是找不到承繼的文化傳統,通過比較研究,發掘者確認它們與浙南閩北地區的文化遺存存在很多相似之處。
?
馬橋文化與良渚文化之間的相似台中滴雞精門市之處,主要體現在生產工具的組合和器型上,相同的器類有石斧、石犁、石刀、石鐮等。
?
來自北方的因素,主要是中原地區的夏商文化和山東半島的海岱地區的嶽石文化。馬橋文化與中原夏商文化交流的直接證據,主要是鴨形壺和各種模印的花紋。馬橋文化中的蘑菇型捉手、子口緣的泥質陶器蓋則與嶽石文化的同類器相似。
?
學習國際經驗,探索“保護利用不矛盾”
?
“近年來,崧澤文化遺址和廣富林文化遺址保護利用的力度較大,都建起瞭備受矚目的遺址公園,而馬橋文化遺址的保護利用需要奮起直追。”現場一位專傢坦言。
?
對於馬橋文化遺址周邊拓展空間有限、保護難度較高的現狀,高蒙河教授認為日本大阪歷史博物館的案例值得借鑒。這個歷史博物館就處在城市中,與當地電視臺共用一棟高樓,同一個大廳,一邊是博物館,一邊是電視臺,地下一層並不是車庫,而是透明的古代遺址,樓上是現代化的辦公樓,可以讓人們便捷地實現“古今穿越”,展現瞭“保護利用不矛盾”的理念。
?
幾位專傢呼籲,馬橋文化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閔行乃至上海最具水平和規模的重要考古遺址之一,不能讓“閔行缺少一座馬橋遺址博物館”成為當地社會歷史文化發展的短板。“依托馬橋遺址公園,可以創新建館模式,不求大而全,打造小而精的遺址博物館標志館、示范館”。
?
題圖說明:馬橋文化陶文。
題圖來源:東方IC 內文圖片:除資料圖均黃勇娣 攝? 圖片編輯:邵競(編輯郵箱:jfshquxian@163.com)
全站熱搜